【特别篇】朋友,你知道baka推理吗?(下)

1.baka
让人感到“好baka啊这个”的是什么呢:

是言行的脱线么?

是情况的不合情理么?

是状况在合乎物理时呈现的低概率性么?

是对某些实存事物的夸张化呈现么?

是事项的不符合物理却符合直觉么?

是彻彻底底的无理么?

以上这些都属于程度依次增加的荒谬。荒谬往往会带来“baka感”,可究其本身,荒谬未必等价于baka。

私以为,真正的baka感来自于“原本持有对A的期待”却收获“结果居然是大大超出预期的B”时,由A到B的转化。即,一种不期然的错愕,或一种判断差。

按这个说法,似乎所有的误导都造成baka感,实则不然。在阅读推理作品时,对误导的预期也往往内在地包含在对推理的预期上。

同理,如果某部作品的质量远高于或远低于原本的预期,这往往也内包于预期所涉猎的范围,是以并不能造成baka感。

另一方面,出现的B与前述内容应具有某种联系,只是该种联系往往未被察觉。否则,就只能体会到荒谬感而非baka。

对于被拟定叙述者的意图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部分,不过这方面因人而异,在此不表。

   
2.推理

同所有仍富生机的概念一样,推理小说这个词给人的印象也是一股随时代而发展的流变。

它确实具有与众不同的定义,例如:至少一个谜团、公平合理的解答、多少具有意外性,可具体的征象却还是当作品们回应标准时才得以呈现。就像叙诡,绝不在最早期读者对推理的印象之内。

在对推理小说的预期中,残酷而黑暗的展开、价值观念上的偏激、作品本身意义的自我抹消等情况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潜藏着,当作品回应了这类期待时,读者常常会感到一种“崩坏感”。

作为一种突出了浪漫性,色调又有些阴暗的门类,符合浪漫感与阴暗色调的状况往往也符合潜在的预期。

[崩坏性的例子:麻耶雄嵩《鸦》。]

    

3.baka与推理

将“好baka啊这个”式的玩笑与推理放在一起,会是怎样呢:

让嫌疑人互相讲笑话?

插入一段可笑的剧情?

登场许多可笑的人物?

推理一桩可笑的案件?

以可笑的方式来推理?

以上的这些,都还只是baka+推理,二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结合。

骨肉般勾连的密合,有以下两种常见形式:

3.1.以baka来推理

这种形式中,荒谬的状况或是推动剧情,或是成为线索,若排除该种荒谬的状况,或是选用其他元素来代替,则推理便不成之为推理,亦或成为另一个不同的推理。

在渐渐逼视该种作品的途中,笑意缓缓褪色,只留下客观性的荒谬。与其说它是以baka来推理,不如说它是以荒谬来推理。

对于客观性的荒谬,前面已有分级。笑意成为一个手段,借以让读者接受荒谬;推理性必须被严肃看待,只因其为最终目的。

推理的“合理性”受到了挑战,或称为重构。比起虽然取决于理解却尚有固定形态的SF推理,荒谬性推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,想推知解答只能凭借对一般创作思路的把握,一旦作者的思路出奇,推理就沦为观赏。

大部分作品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荒谬性。这类以笑意为手段,凸显了荒谬性的推理作品或可称为荒谬推理,不过也有人将它们算入baka推理之列。

[荒谬推理的例子:东川笃哉《不适合交换杀人的夜晚》,抛开某个稍具荒谬性的点,推理便不再完整。]

3.2.以推理来baka

在这种情况下,推理成为前述baka条件中的A项,即一个原本的预期。

对于推理的预期成为一个手段,baka感成为一个目的。客观性的荒谬并不成为必要,必要的是如何超出对推理的预期。

即使完全符合推理的定义,有些解答也会远在读者的预期之外。这种远离并不是说读者很难猜到,有时即使轻松猜到解答,该解答与读者对推理的印象也会出现巨大的偏差,而这个偏差就会带来baka感。

个人看来,这种以baka感为目标的情形才算作baka推理,不过也只是一家之言。

在推理中,“期待”与“猜测”前所未有地被聚焦,辅以一定的移情,带来了最大限度的baka感。所以推理与baka,在这儿有了种绝配的味道。

当然,由于对推理的印象往往随时代而改变,原本以baka为目的的作品,日后并不被当作baka看待,这也是可能的。

 [在某种预期下会成为baka,其他预期下却不会的例子:村上春树《品川猿》(收录于东京奇谭集),在不当作推理时只会感觉扫兴,当作推理看时多少有些baka]

4.作为推理的baka

在意识到作者“超出预期”的意图时,baka推理也可以作为推理来看待。与前述“荒谬推理”不同的是,对于推理的预期成为了线索。

一个baka推理的线索有时会异常的明显,只有被刻板印象遮蔽的人才视而不见。当你把刻板印象与对它的背反视为线索,baka的真相便得以显露。

这个过程中,推理的种种标准也得以扭曲着加于其上,由是baka便获得了作为推理的视角……

[作为推理时极其容易识破的baka:苏部健一《潮风17号49分钟之壁》(收录于《六枚炸猪排》)。]

5.作为baka的推理

反之,推理的评价中也获得了“baka性”这一视角。

推理中的baka性被视为一连串客观风格的集合,包括诡计设计的激进、对于常识的反抗、题材选取的惊人等等……从“客观性”意义上来看,似乎是在说前述的荒谬推理,事实上却有所不同。

荒谬推理之中,作品超常识的荒谬性被当作前提来呈现,而推理的baka性却着眼于常识前提下的非常识内容。由于“baka性”视角的客观性,很多一本正经的推理作品也被当作baka来看待。

[似乎因baka性而一度被划入baka推理的例子:《魍魉之匣》。]

6.baka推理

最早提出“baka推理(バカミス)”的评论家似乎是一个叫小山正的男人,“バカミス”有很多译法,比如出格推理、恶搞推理、“笨格推理”等等……用作评论时,一开始往往是前述“作为baka的推理”。

维基百科中给出的参考里提到了辻真先、鸟饲否宇、船越百惠、霞流一等人的名字,其中大都没有或只有零星的翻译。貌似被称为“baka推理之王”的霞流一有一篇《被砍头的导演》被民翻大大翻过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。

部分baka推理作者的个人风格可以间接通过一些剧透来稍作了解,然而终究不及亲自阅读来得实在。有些特殊的baka推理,经过了翻译反而难以呈现,例如臭名昭著(x)的仓阪鬼一郎所擅长的那种诡计。

具体是哪种诡计,阅读过泡坂妻夫《幸福之书》的人可能会心里有数。

由于一些作者的习惯等原因,可能会出现荒谬推理与baka推理的混合体,而一些正常的作品,也可能出现极具baka性的伪解答。这种含混是自然而常见的。

一张桌子可能被直接打造,一小块岩石也可能呈现桌子的特性。桌子的概念随时代发展而多少被重订,对桌子的印象也日渐有所不同。baka推理的概念也是一样,主要还在于使用的方式。

个人对“荒谬推理”与“baka推理”的区分只能说是一种兴趣,大体上统称二者为baka推理也不能说有什么问题。这也只是一种使用方式。

笼统的概括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,真正的了解来自于对具体作品的接触……到了那个时候,大家想必会有很多更为深刻的见解。

以上……

作者:木一穆

【一些补充】

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,可以看一看陆烨华老师的作品,国内写笨格推理的一位作家,又名撸撸姐,老师最近也出了新作,推荐。

这个是我们作者本人木老师的baka推理作品,神作,据说与梅菲斯特赏只差一个日文翻译的距离  ——《上锁的妹妹》 

摆摆老师的作品,主页君非常喜欢的一篇,很有趣,而且在玩梗方面也很厉害——《丫的杯具》

麦尔酱的麻研第三届baka推理大赛获奖作品,以及这位大佬在看动画方面和台版书收集方面非常强,可以自行感受一下(看看他的豆瓣书评啊,相册啊…)——《当且仅当雲是白的》

店长桐清的麻研第四届baka推理大赛参赛作品(大概是预定第一,我们今天才刚开了投票),很强,非常强,无论是命名能力还是解答数量,赞美店长——《存在有意义的书店》

END

评论 ( 8 )
热度 ( 89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